Porcelain – 耿宝昌/元青花的几大特征

 >>主页 >>娱乐 >>A-Z List

耿宝昌:元青花的几大特征,细说藏家都不知道的知识盲区

青花瓷器最开始萌生于唐,但由于其胎质疏松,瓷化程度比较低低,故有学者称之为“白釉蓝彩陶器”,也就是我们说的唐青花,还算不上真正意义的青花瓷。到了元代后期,景德镇窑开始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借鉴了磁州窑和吉州窑釉下彩绘技术,引进西亚“高铁低锰”的钴料,才算是青花瓷器创烧成功。

可以说元青花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造型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被称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

此罐1965年出土于河北省保定市元代窖藏参见河北省博物馆:《保定市发现一批元代瓷器》

但是由于元青花的市场已经越来越高,仿品也出现的越来越多,关于元青花的鉴定就非常有必要的了,当然关于元青花的鉴定也一直是最为争端多样的,困扰收藏界多年的重大话题。所以今天我们来聊聊元青花的鉴定特征,若你手上有珍品瓷器困于出手,想找正规平台参加拍卖,有缘者可与笔者联络壹叁玖,贰贰壹玖,叁伍伍壹不成交无任何前期费用。由于元青花青料的特殊性,而后经历了五,六百年的历史沉淀以及物理变化,这些都是现代无法仿制出来的。

要知道世间万物生都有规律,有成熟便会有老化,这便是自然规律,无法逆转。古陶瓷虽然老,可是随着时间的变迁也会有老化痕迹的以及老化规律。如果掌握了老化的规律痕迹,就能很客观的找出无法复刻的依据来。所以今天我们便来谈谈元青花要如何去鉴定。

在鉴别时,除了对器物常规的胎土、釉面、画工、纹饰、器足、手头,以及正常磨损和使用痕迹的辨别,还不能忘记对高仿品制作进展的信息重视和研究,尤其是对用特殊手段制作的高仿品欺骗性加以防备,要了解到真实的仿造信息不可忽视。我们首先来认识元青花的胎土特征。

一,胎土

元青花胎土采用的是麻仓土加高岭土二元配方制作而成,掺杂麻仓土烧成的瓷胎,皎白度高,微带青灰。跟着烧成温度不同,成温越高的白度高,青灰色阶小,成温低一些的稍差,青灰色阶侧重。胎土特点是胎质坚实,胎色较白,略微泛灰。而有了解的藏友便知道麻仓土瓷化后呈米粉白色,非纯白,也就是我们俗称糯米胎,用手摸之像糯米粉一样的胎,腻腻的,且没有缝隙,就是糯米胎的特点。能明肉眼看到颗粒,以及有许多扁形气孔,象发酵的面团破面(手工拉坯造成的)。

糯米胎

二,釉面

元青花瓷器釉面白中闪青,质感肥润灵动,它不同于明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釉。可能是因为受当时釉料制备与工艺技术水平的局限,釉面会带有砂粒、漏釉、鬃眼及黑斑等一些瑕疵与缺陷。元青花釉面在自然光下用放大镜可看到雾状的薄膜,暂且将其称之为老化层,这种自然的老化现象越清洗越清晰,是不可仿制的。

雾状的薄膜

三,钴料

元代青花瓷所用青料有进口青料和国产青料两种,并且绝大多数为进口青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苏麻离青。这个青料的特点主要是青花发色有些晕散、有些深,最深的地方与“黑色”接近,叫做“铁锈斑”,用苏麻离青料绘画的图案都有下沉并渗入胎骨的特点,侧光看器物釉面青料凹陷下沉并渗入胎骨,用手抚摸有凹凸不平的感觉。这也就是我们俗称吃胎的现象。凡是早期青花瓷用苏麻离青料绘画的图案,或深或浅都有凹陷下沉并渗入胎骨的特点。这一自然特点仿品在技术上是做不到的。用国产青料绘画的图案则没有凹陷下沉的现象,用手抚摸或侧光看也没有凹凸不平的感觉,而且具有往釉上飘浮的特点。见下图元青花发色。

苏麻离青的特点

四,底足

多数元青花的底部不施釉,即砂底或称糙底,圈足内常见沾砂现象,大罐类器物底部涩胎上沾有滴状釉泪或釉斑,釉斑周围有一圈深浅不一的火石红色。元青花有些器物足端外墙似乎被斜削一刀, 足底端朝外露出“一圈砂胎”

五,纹饰

纹饰这方面是很多藏友们会忽略的,其实纹饰是很好的一个鉴别特征,所以一些人物故事的纹饰价值都是比较高的,元青花瓷器画工都是较精致细腻的,人物形象多高大清秀,细节部分描绘精细生动,并且多为宋朝汉人装束。飘逸闲致仰莲纹则是元青花较为常见的辅纹,都是不相连的,而相连的则可以判为明代。

元青花中牡丹纹兼用于主题纹饰和辅助纹饰,枝茎互相缠绕呈连续波线。花朵硕大,姿态艳丽,以细小连弧勾勒花瓣的顶端,青料填涂,瓣边留白。有的则花心留白,呈花瓣状

六,气泡

元青花瓷器釉面的气泡可以分两处,一是在青料分布处是明亮的小气泡,偶有大的气泡存在,而在无青料处(即无色处)没有气泡特征,这一特征也是独有特征。

青料处气泡的锈迹
青料处明亮的小气泡,而无青料处无气泡

元代青花瓷(综合)

  元代是我国境内蒙古族建立的政权,自世祖忽必烈定国号的公元1271-1368年共98年。是我国历史上疆域最为辽阔的一个王朝,为促进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到了元代中叶青花瓷器已烧制成功,这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元代青花之所以能够烧制成功,一是它利用了烧制影青瓷薄胎青白釉的基础;二是受吉州窑烧制釉下彩技法的影响;三是借鉴了名窑烧制青花釉下彩的经验;四是由于战乱使北方瓷匠艺人南迁,云集景德镇为元代青花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元代青花瓷多以盖罐、梅瓶、玉壶春瓶、执壶、盘、碗、高足杯为常见。一般有高大厚重的特点。器物胎质杂质较多、胎面上有黑褐色铁质斑点,并在底足口边和缩釉露胎处呈现火石红,胎上还有明显的粗糙轮痕,器底粗糙,不太规整,有时还粘有窑渣和釉斑。早期底部不施釉,晚期底部多施釉,底足内壁往往成自上而下向外斜撇的形式。碗、钵、罐、瓶、盘之类都是削足处理,具有明显的元代特征。大件器物接口旋削不细致,有明显的接痕,瓶罐一般为两节或三节,用手抚摩多凹凸不平,坯体厚重。特别是碗底作鸡心底内尖外圆,整个元代都有这种特征。

  元青花釉面可分为三种:一是元代早中期青花,使用国产青料为影青釉,又叫青白釉。国产青料,釉面泛灰或泛黄,釉层光泽较强或亚光木讷,除烧制技术不高外,与釉层中釉灰比例较高有关。二是从至正年间开始使用进口青料,为白釉,釉面白中含青,积釉处水绿色,具有恰到好处的透明度,光亮度,这种色泽能更好地衬托出青花的表现力。三是元末青花又开始使用国产青料,釉层乳浊,为卵白釉。

  元青花呈色可分为三种:一是青翠,二是青中泛紫,三是青中偏灰。釉色灰暗者居多。这种釉色的差别与用料有关。

  一种为进口青料。又称苏泥勃青、苏麻沥青。这种青料是一种低锰高铁的钴料,有如下特征:一是呈鲜丽的靛青色,略含程度不同的紫色,有些呈幽雅的紫罗兰色。二是有浓淡色阶,勾勒线条较深,填色青料较浅。青料积聚处有蓝黑色或蓝褐色斑点,釉面下凹并亚光。三是青料较细匀,线条边缘稍有晕化。有些呈色浓重,有放射状流散;见蓝黑色结晶点或结晶线,应为青料颗粒较粗所致。

  一种为国产青料。这种青料主要产江西、浙江、云南、甘肃等地,其成分为高锰低铁高铝,呈色为蓝灰或蓝黑,有浓淡色阶。青料积聚处有蓝褐色或黄褐色斑点,釉面下凹并亚光。

  元代青花在黑色浓聚处闪烁如铅的斑块,俗称为”锡光”。如迎光侧视这种”锡光”上浮与周围青色同在一层。

  元代青花器型丰富多样。大件器有梅瓶,小口外撇,短颈丰肩,与宋代梅瓶相比,元代青花梅瓶口部加高,口沿平坦,肩部丰满些。玉壶春瓶,多袭宋制、敞口、口内有装饰,颈部瘦长,颈以下渐广,至近底处内收,腹呈椭圆状,圈足微外撇,多不带耳。还有一种玉壶春瓶颈短而粗,腹部肥大为元末产品。小件器以高足杯、碗、盘、小执壶、水注、鸟食罐等制品。

  元代青花器的装饰。元代青花以描绘为主,整个布局紧密,层次较多,主题突出,密而不乱。瓶罐一般自口沿、颈部、肩部、胸、腹部到胫部足部;盘内壁一般自口沿内壁到盘内底边和盘心,用弦纹划分五至九层和三至六层宽窄不同的装饰带。图案题材丰富多样,花卉翎毛、飞禽瑞兽、龙、凤、祥、麟、寒中三友、鲤鱼戏莲等。人物装饰有:萧何月下追韩信、周亚夫细柳营、蒙括将军、昭君出塞、三顾茅庐、桃园结义、高士图、八仙等。此外还吸收一些外来因素,如八思巴文图案,西番莲纹等,源于游牧部落和西域文化。象耳瓶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与佛教流传有关。把它们都融化在元瓷的装饰上,却显得协调大方。所绘松树的松针大多密茂成团。竹叶宽而向下,无反侧面。梅花有开有合,菊花花心呈网格纹,细方格纹,多单层瓣。山石一般不填满色,留有空白边。浪花多半是一圈向左一圈向右,背道而驰,浪头呈姜芽状,多无浪花,漩涡较大。元代青花瓷画人物的极为少见,也少有满器画山水的。人物着色多用竖笔上下渲染。有的留出空白花纹。有的则在浓笔边线内施以淡色。龙纹以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无发或疏发为常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元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