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
元青花瓷气度恢宏,一改宋瓷的精巧秀雅,但元青花出现在陶瓷史上短短100年左右后,一度在中国绝迹。明清600年间,无人知晓世有元青花的存在。
元青花瓷在中国历史上的消失应该跟明太祖朱元璋的政治主张有关系。“驱除胡虏,恢复中华”,明太祖在立国之初应该曾掀起过一场肃清蒙元文化的运动 ,作为蒙元文化载体的元青花就在劫难逃。现代存世的元青花,除了元代以贸易方式流传海外的,国内馆藏的元青花多是1969年后陆续出土所得,其中窖藏所出最重要的有元大都遗址窖藏,江西高安窖藏,河北保定窖藏以及内蒙古地区。
元青花独具特色的青白色调和装饰纹样,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元青花是元朝政府倡导下在景德镇生产,以出口贸易为主的商品瓷,在符合蒙古和中亚细亚伊斯兰地区的审美习俗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融入了汉族传统文化的优秀内容。从遗存器物的纹饰上看,它继承了唐宋时期流行的纹饰,如牡丹、莲纹、龙凤纹等,其中松竹梅纹和戏剧人物纹饰是元青花瓷的独创,画法颇受元代绘画的影响。从辅助纹饰上看,大多也是继承中原传统器物的纹饰。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堪称景德镇陶瓷馆“镇馆之宝”之一。其胎骨细腻坚致,釉色明净莹澈,白中微闪青色,造型端庄,纹饰华丽。元青花如今存世极少,像这样精美、完整的作品尤为珍贵。此瓶使用波斯苏麻离青绘制,烧成后,形成较明显的铁锈斑,其纹饰之美在于不同文化的交汇融合。纹饰从上到下分为5层:第一层是杂宝纹,来源于佛教密宗法器;第二层为缠枝莲纹,又名“万寿藤”,寓意吉庆;第三层为缠枝牡丹纹,象征繁荣昌盛、美好幸福;第四层为卷草纹;第五层是仰莲瓣纹。多层次的装饰手法、蓝白色调的灵活运用,表现出与前朝迥然不同的风格,在构图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这件元青花梅瓶器形比宋代梅瓶更加硕大,烧制方法为“二元配方法”,在瓷石中加入高岭土,提高了烧成温度,降低了器物变形的风险。这种方法的发明,开创了中国制瓷史上烧制大件瓷器的新篇章。元青花瓷器的造型、使用功能与蒙古族和西亚诸民族的生活方式有密切联系,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元青花瓷的青花纹饰有多层次,满画面,主次分明的装饰特点 ,以这件景德镇陶瓷馆藏元青花牡丹纹梅瓶的纹饰为例,由上而下分为五层,颈肩部覆莲八宝纹,缠枝莲纹;腹部主体缠枝牡丹纹;腹下至足部卷草纹和仰莲垂珠纹装饰,层次非常分明。最突出的腹部主题纹饰为四朵盛开的缠枝牡丹,采用写实绘法,绘制了牡丹仰面,覆面,侧面等不同角度的姿态 ,栩栩如生,牡丹纹有富贵吉祥的美好寓意。
此件梅瓶是存世馆藏元青花瓷中的精美之作,用进口苏麻尼青料绘制青花,呈色稳定,纹饰永不褪脱,青花发色青翠浓艳,有进口青料特有的晕散现象及铁锈斑特征,且青料深入胎骨,幽靚典雅。青花光润透亮,白釉明净素雅,青白釉色互相衬托,深浅层次,颇有中国水墨画的韵味,晕染非常漂亮。
元青花的瓷胎原料以景德镇附件麻苍山所产的高岭土为原料,胎重而厚,呈灰白色,提炼不纯,含有杂质较多,多见砂胎底,因瓷胎含铁量高,露胎处多现火石红色。大型器物多有接胎痕迹,表面可见,釉面不平,手摸有凹凸感。
元青花独具特色的青白色调和装饰纹样,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元青花是元朝政府倡导下在景德镇生产,以出口贸易为主的商品瓷,在符合蒙古和中亚细亚伊斯兰地区的审美习俗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融入了汉族传统文化的优秀内容。从遗存器物的纹饰上看,它继承了唐宋时期流行的纹饰,如牡丹、莲纹、龙凤纹等,其中松竹梅纹和戏剧人物纹饰是元青花瓷的独创,画法颇受元代绘画的影响。从辅助纹饰上看,大多也是继承中原传统器物的纹饰。
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造型大气而不失精致,其绘画风格豪放而富丽雄浑,与唐宋以来素瓷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从创始之初就站在中国青花瓷史上的顶峰,使今人为之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