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ents – an analysis of SM (Sadism and masochism)

 >>主页 >>娱乐 >>A-Z List

现代网络中找虐的心态和现象(SM)–精神分析
SM就是虐待与受虐(Sadism and masochism的简称),尤其在性方面;提到SM许多人映入脑中的,应该是拿着皮鞭挥舞或者是捆绑用蜡烛滴蜡的画面吧!其实所谓的SM除了可以用在性取向外,还可以用来分析一个人的心理状态,S 指的是透过「欺负别人满足自己来获得快乐」、 M 则是透过「牺牲自己满足别人就会快乐」,而这也可以表现在一个人平常的工作与待人处事。
被虐者对施虐者产生了依赖的情感叫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又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或者称为人质情结或人质综合征,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心、甚至协助加害人。现在看来,随着网络和虚拟平台的发展,这类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也有了新的表现形式。
例如,在论坛或贴吧,发贴者的心态并非想正常表达,而是通过言语刺激或挑衅,激起虐待者的回复施虐(通常是被痛斥或某种程度的挨骂),他们实际追求的不是点赞,而是被骂或被批,这种M 是透过「被痛斥或挨骂」来获得快感;这种人明明知道会被痛斥或挨骂(一般以双标或固执观念为特征),但却乐在其中;他们三或五天不发一番类似的挨骂贴,心情就会变得莫明其妙的烦躁,而被骂过后,就又能快活几天;他们也通过别人的骂而进行某种辩解,常常就是虚拟出一种比别人更加有所不同的身份或特殊感,有时也用点以老卖老什么吃的盐比饭多之类的老气横秋,进而招来进一步的挨骂,这种挨骂的情结或情感依赖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的一部分,于是,他们的日子就这么过下去了。
又例如,一些媒体人或媒体,他们也是透过明明知道会被骂而出文章(一般以双标或违背事实为特征),求的就是被骂,被骂得越多,他们也越感受到了被关注,于是产生一种快乐;当然,这其中也或有一些语不惊人誓不休的营销策略;不过,让别人感到他们不正常–有病–仍然是相通的。
偶尔,有几篇贴子或文章被许多人批或被骂,这倒也还正常,毕竟,一个人的观点或认知不可能总是对的;但如果臆症性质的取某一观念出来找骂,那当然是有病了,因为,臆症–也是个精神病的专业名称,常常发生在心态不正常的一类人群中。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有这种臆症表现和部分M味道。孔乙己始终不肯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说明他是多么迷恋于自己头脑中虚幻的“高人一等”的身份(臆症)。他那“满口之乎者也”的说话方式,那“窃书不能算偷”的歪理谬论,那见缝插针地向“我”卖弄“学识”的沉醉神态,都足以显示出他对自己读书人“身份”近乎疯狂般的固守与痴迷(臆症)。而这一价值观念的形成对孔乙己来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几十年耳濡目染的教育,早已将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渗入到孔乙己的心灵深处。但孔乙己却没有丁举人那样的幸运,读了一辈子圣贤书连个秀才都没有考中,这就决定了他只能挣扎在社会的M层。而他越是在现实生活中受到人们的取笑和嘲弄(M),就越是渴望在“高人一等”的幻想中得到心理支撑与平衡(M)。这其实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孔乙己那“高人一等”的幻想如同阿Q的“精神胜利法”一样,越是沉迷于此就越容易被抛入社会的M层,但那“高人一等”的“精神胜利法”又恰恰是阿Q、孔乙己们惟一的心灵避难所(臆症)。──其实只要稍具理性,孔乙己就不能不对自己那一套价值观念的虚伪与欺骗性有所认知,对自己凄惨的真实M处境有所觉察,但他已习惯于像吸食鸦片一样躲进那虚假而脆弱的“精神胜利法”中遮蔽外来的风雨。
虽然鲁迅并不一定清楚知道臆症和M这类概念,但鲁迅却通过现实中的案例,描绘了今天看来仍然非常臆症和M的现象–现代孔乙己和阿Q一点也不比过去少。